www.yabo%2Ccom·官方App Store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纪检监察

新闻资讯NEWS

【清廉家风】家国两相依
发布时间:2020-09-27 浏览:7856 发布人:管理员字体:

苏武被放逐北海牧羊,十九年持节不屈,就在于他心中有国、心中有家。

此图作于抗战晚期,画家借助苏武的故事表达了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和抗战必胜的信心。
苏武牧羊图 傅抱石绘 故宫博物院藏


国庆和中秋双节即将来临。中秋是阖家团圆、共享天伦的传统节日,国庆是举国欢庆、祝福祖国的重要时刻。如果“家”与“国”在时间上的相连只是一个美妙的巧合,那么在文化上的牵连则是一抔悠久的情怀。

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是如何形成的?为何能成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一脉相承的价值理念?本报就此对话中央党校(国家行政-www.yabo%2Ccom)文史教研部教授、中国史教研室主任王学斌。

家国情怀可溯源至西周时期的分封制

记者:中国人有深入到骨子里的家国情怀,它是如何形成的?

王学斌: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抗疫斗争伟大实践再次证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中国人历来抱有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只有读懂了中国人心中的家与国,才能理解那些在抗疫中的牺牲和奉献。而说到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就绕不开中国古代社会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

古代中国的社会关系,不是像古罗马帝国那样用以契约为枢纽的法来维护,而是以伦理性的礼乐制度为基石。这套原理,源自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周天子封诸侯在各地立国,诸侯再分封土地和人民给公卿大夫立家,进而形成了金字塔式的封建等级秩序。换言之,“家国天下”是由以宗法制与分封制连为一体的公卿大夫、诸侯与天子组成。天子象征着天下,诸侯意味着列国,公卿大夫代表着采邑,家国天下之间,通过层层分封与效忠形成了血缘—文化—政治共同体。他们彼此间既是亲戚,又是君臣,宛若一个大家庭,其间的依据便是周礼,这种关系网络复杂而严密。

春秋战国,礼崩乐坏,“家国天下”却得以在大一统的新型秦汉体制中更新换代。尤其到了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了三纲五常思想,从而融旧于新,构筑了此后两千年来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核心内涵:宗法家族的父子、夫妇伦理与国家的君臣之道高度化的同构,王朝的政治关系是家族伦理关系的放大,伦理与政治高度一体化,这就是我们常讲的“家国同构”。正如古语所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在中国人的意境中,“斗室”与“天下”无异,“陋室”与“朝堂”同工。

此外,中国人的家国情怀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成因。从中国近代史来看,中国人有超强的“国破家亡”的集体记忆,这是一种非常悲壮的记忆。鸦片战争后的一个世纪里,中国经历了这么多的西方列强入侵,这么多的战争创伤,这么多的战争赔款。我们的首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占领过,八国联军入侵的时候被占领过,日本侵华战争的时候被占领过。这些惨痛的经历给中国人带来“国破家亡”的集体记忆——国家完了,中国人的家也完了。

抗战时期,有一首很有名的爱国歌曲叫《松花江上》。其作者张寒晖目睹日本军队占领东北后,几十万东北普通百姓和东北军流亡到了西安,有感而发写下这首悲歌:“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国与家就这样联系在一起了。

无法割舍的家国情怀让中华民族充满韧劲

记者:家国情怀如何在历史长河的前进中体现深刻影响?

王学斌:立足于家国同构社会现实而产生的家国意识和家国情怀,不仅是历代胸怀抱负者实现人生理想的实践途径,也成为中华民族历朝历代治国理政的基本模式。

《大学》对此说得最清楚:“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里一方面强调一个人要想立德于天下,就要为国效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另一方面又指出,要想报效和治理国家,必须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而整顿好家庭和家族,则应从修养自身做起。如此,不仅将个人、家庭、国家纳入联动递进的演进链条和轨道,而且为千万明德有为之士指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进步阶梯和人生目标。家国情怀的产生和弘扬,正是在这条人生道路上开拓前行的必然结果。

在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上,有政治昌明、风调雨顺的时刻,也不乏山河动荡、风雨飘摇的岁月。在每一个危难关头,都有毁家纾难、精忠报国的人挺身而出,都有先忧后乐、心系百姓的人奔走呼号,都有身虽平凡、亦足奋勇的人当职尽责。这使得我们这个民族最大的特点是具有韧性,即便经历无数的困难,依然不屈不挠、葆有生机。

同时,家国同构与家国异构,带来了不同的治理模式。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典型的家族社会结构必然产生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这样的道德准则。衡量善治还是恶治的依据就在于它是否有利于民生,是否有利于百姓的生存与发展。由此,民生是中国历朝历代关注的重要政治主题之一。围绕这一关键问题与核心价值,又孕育出统一、和谐、责任、奉献、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等为导向的价值观体系。

家国情怀的代代传承由家风家教开始

记者:中国历史王朝盛衰更迭不断,家国情怀何以成为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价值理念?普通百姓是如何传承家国情怀的?

王学斌:每一个中国人对中华文化和这片土地深刻的眷恋和认同,是家国情怀的核心。中国人说“家国天下”,其中家是血缘宗法家族,国是王朝所象征的政治共同体,天下则是中华文明共同体。换言之,中华文明在何处,家国天下就在哪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文明与大一统国家交织互动,文明为国家提供向心力凝聚力,国家为文明赓续、文化繁盛提供支撑和荫庇。因此,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朝代如何更迭,对原乡故土的朴素情感始终流淌在炎黄子孙的血脉之中,对多元一体的国家认同始终召唤着华夏儿女团结奋斗。

家国情怀在每一个普通人身上代代相传的途径,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从家庭层面,家国情怀的代代传承由家风家教开始。家庭教育是每个人成长的起点,是人生不断进步的加油站,父母长辈、兄弟姐妹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就成为个人发展、家族世代传承的宝贵资源。此次抗击疫情中,奔赴一线的逆行者们在战场上是战士,在家中是父母,为孩子做出很好的榜样。所以我们看到,很多孩子仿佛一夜之间长大了,他们学会独立自处和保护家人,甚至慢慢开始承担起家庭的责任,因为他们知道有人更比自己需要爸爸妈妈。这就是一种家国情怀的传承。

从国家层面看,得益于长期以来的教育和人才选拔制度,历朝历代的科举考试确保了儒家经学绵延不绝,成为具有根本性、权威性的指导经典,士人在读书治学的过程中,对家国理念的认知也越来越清晰,并渗透到日常实践中。

从社会层面看,地方士绅是维系中国社会地方基层教化与教育的关键中介和载体,比如北宋的义学,明清的书院,这些私人书院和朱熹等地方大儒把家国理念以学术的方式、社会的途径传播开来。

过去有一种重要的教化手段,“高台教化”,是百姓接触的最重要的教育之一。百姓一看戏、一听说书,就知道这是好人这是坏人。我们在不同的时代,塑造了很多英雄形象,如岳飞、史可法、包公、海瑞等,他们都承载着家国情怀的传承。这些英雄形象再通过小说、戏剧、说书等方式不断演绎,从而得以深入民间百姓中。

此外,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往往淬炼于民族的磨难挫折中。前不久有一则新闻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浙江援鄂医疗队一名医生在接受采访时回忆起这样一幕:在深夜的武汉,换班医生们在公交车上齐声唱起《歌唱祖国》给自己打气:“宽广美丽的土地,是我们亲爱的家乡……”在这一瞬间,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自己与他人、个人与国家之间强烈的精神共鸣。就在这样的个人和国家民族的同身共命、同频共振中,家国情怀得到了进一步淬炼。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新时代家国一体的最新表述

记者:中华上下五千年,向来注重家国理念,但曾经也几度“散沙一盘”。这是为什么?

王学斌:加拿大学者查尔斯·泰勒在《现代性中的社会想像》一书中提出“大脱嵌”的命题,即传统社会到近代社会的历史转型中,发生了一场个人与国家、社会乃至前现代的宇宙秩序相脱离的轴心革命。

“大脱嵌”发生在中国,则是一百多年前的清末民初,个体挣脱了“家国天下”的规训,即谭嗣同所谓“冲决网罗”。彼时中国内忧外患、山河破碎、民不聊生,整个社会“国不知有民,民亦不知有国”。孙中山说,“中国虽四万万之众,实等于一盘散沙”。

在传统社会里,家国理念并不必然能造就家国一体的社会。正如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所言:“小农人数众多,他们的生活条件相同,但是彼此间并没有发生多种多样的关系……广大群众,便是由一些同名数相加形成的,好像一袋马铃薯是由袋中的一个个马铃薯所集成的那样。”

和谐有序的社会,需要一个前提来引领,那就是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进而由她倡导形成一个完善的价值体系。汉唐宋元明清,历朝历代的盛世莫不如是。

记者:我们在新时代如何理解并涵养家国情怀?

王学斌:“新时代”意味着中国发生了全面的深刻变革,但这并不意味着思想精神的决裂,家国情怀这一中国优秀传统精神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有其新的时代内涵与独特价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新时代家国一体的最新表述。

作为现代民族国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不断觉醒、不断融合的新中国。今天的中国有56个民族,经过近代历史的洗礼,各族人民克服了地域、习俗、宗教等方方面面的差异最终走到一起,共同拥有和建设了今天的中国,并共同拥有和共享了为全世界人民所公认的名字:中国人。对于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而言,我们要通过更多努力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当代涵养家国情怀,要注重家庭建设。从个人修身做起,从小家做起,用适应新时代的家风家教方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

要把家国情怀融入不懈的奋斗中。经过此次疫情,中华儿女的情感纽带更加牢固,对孕育在中华文明之中的发展道路、制度优势更加自信。未来道路上,越是风疾雨骤,越是惊涛骇浪,越需要我们同心同德、同力同向,扎扎实实做好自己的事情,用实际行动守卫国与家。

还需要强调的是,中国是一个开放的国家,大道不孤,我们不能忘了“天下”的观念。正是因为有了对“天下”的关怀,才让我们家与国的同构显得很大气、有格局。我们倡导家国情怀,不代表我们只关上门来做自己的事,而是要与世界、与人类文明接轨,要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念融入到我们的家国观念中去。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反馈
XML 地图